穿梭在老街舊巷之間,一墻一瓦間鐫刻著歲月的痕跡;徜徉在粉墻黛瓦間,感受歷史的厚重和現代生活的煙火氣;古老的街巷重煥光彩,老城味道與老城記憶有了承載。我們的歷史文化街區迎來一次次新的蛻變。
傳統文化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
一直以來,省委和省政府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工作,從“頂層設計、要素保障、活化利用”等方面入手,持續推進普查認定,深入挖掘文化遺產資源,初步建立了包括歷史文化名城、街區、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等保護對象在內的全省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目前,全省有10座歷史文化名城(其中國家級4座)、49個歷史文化街區、200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1193個傳統村落、9302棟歷史建筑,傳統民居11大類33小類。
強化頂層設計
構筑保護傳承“全體系”
于2021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福建省傳統風貌建筑保護條例》,這是全國首個專門保護傳統風貌建筑的地方性法規,更是填補了傳統風貌建筑保護的法律法規空白。


近年來,我省以“兩部地方性法規”和“兩份文件”強化頂層設計的基石!皟刹康胤叫苑ㄒ帯,即2017年出臺《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條例》和2021年出臺《省傳統風貌建筑保護條例》,明確了名城、街區、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歷史建筑的申報、認定和監督內容,將傳統風貌建筑保護納入法律體系。
“兩份文件”,2019年10月,省委省政府印發的《關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加強新時代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利用工作的意見》(閩委發〔2019〕11號文),明確搶救保護、修繕維護和活化利用三大工程十五項工作任務;2020年9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文物建筑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保護利用九條措施》(閩政辦〔2020〕53號文),建立城市更新改造中先普查后征收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提前介入工作機制。此外,還出臺《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七條措施》,明確編制省級傳承體系規劃、落實歷史文化遺產動態監測制度等重點內容。
積極推動各地出臺地方性法規,在全省構筑“四梁八柱”的政策體系。比如《福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2020年出臺的《龍巖長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2021年出臺的《泉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漳州古城保護條例》、平潭正在做的《石頭厝保護管理辦法》等。
完善責任體系,壓實主體責任。省級建立歷史風貌保護利用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省領導擔任召集人,及時協調解決遇到的問題,督促指導相關工作。省住建廳成立“城鄉建筑風貌管理辦公室”(簡稱“風貌辦”)統籌協調歷史文化保護工作,各地市明確主管部門,落實市、縣、鄉三級政府的保護主體責任,確保有專人、專班推進。
有力的政策體系,明確的責任體系,還要有完備的普查認定。委托福州大學等高校開展歷史建筑和歷史風貌區普查,初步登記全省歷史建筑線索,依托福建傳統村落與歷史建筑研究中心,建立數據庫。在普查基礎上,督促各地對照省里制定的《歷史建筑認定導則》,分期分批認定公布,目前全省每個市縣都已至少公布一批歷史建筑,總數達9302棟,數量全國第2位。2021年全省新公布第五批14個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全省街區總數達到49個,其中國家級4片。在傳統村落方面,目前,已組織申報4批省級傳統村落,2022年福州永泰、龍巖連城入選全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市,58個村入選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
注重要素保障
構筑保護傳承“全流程”
“自在德化縣南埕鎮設立實踐基地以來,我們中心多次深入村莊一線,與當地村民深入溝通交流,了解當地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確實讓實施方案更加接地氣、可操作。同時,發揮我們專業優勢,開展相關培訓,助力該鎮培育‘土專家’!备=ㄊ〈彐偨ㄔO發展中心虞文軍副主任介紹,今年以來還重點圍繞包括鎮區出入口、農家庭院、山體公園入口和主要游覽線路上重要景觀節點等10個節點進行改造提升,使南埕村煥發新的面貌,改造提升取得實實在在效果。
這是我省強化技術指導傳統村落活化利用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我省從搭建信息平臺、加強資金保障和技術力量支撐等要素入手,構筑全省保護傳承的“全流程”。一是搭建信息平臺。建成省級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信息系統,現已上線8211處歷史建筑和1205個名村及傳統村落數據。與中規院合作開發建成福建傳統建筑海峽租養平臺,由村集體向村民收儲傳統建筑,通過租養平臺供全社會認租認養,已上線107個傳統村落、449棟傳統建筑。二是加強資金支持。從2020年開始省級投入5.42億元,用于10個歷史街區、100個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1000處歷史建筑的保護行動,并納入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2021年投入2.41億元用于該保護行動,2022年安排3億元開展古街古鎮古厝保護行動,安排5045萬元用于歷史建筑保護修繕補助。2014年以來,爭取中央財政資金6.84億元,省級財政累計投入13億元,撬動地方和社會投入保護資金達460億元以上。三是充實技術力量。省級成立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專家委員會。出臺歷史建筑認定、古建筑修繕定額標準,評選第一批22名省級傳統技藝傳承人,開展傳統工匠評選。推動省內高校增設歷史建筑保護等本?茖I,全省已經有32所高職院校、79所中職院校開設古建保護相關專業21個,專業點273個,在校生有4萬多人。培育古建筑工程專業承包資質2860家。
推動活化利用
構筑保護傳承“全鏈條”
古厝修好了,誰來活化利用?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借助鄉賢力量和不斷創新成為全省活化利用瞄準的方向。我省通過創新保護利用機制強化宣傳引導,讓社會和公眾等力量積極參與到保護發展中來,為歷史建筑活化利用打下基礎,也吸引了一批批返鄉創客。
政府、企業合資。如福州三坊七巷、朱紫坊等由國企古厝集團牽頭打造;煙臺山歷史文化街區采取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共同開發保護利用的模式,由倉山區政府負責,對片區基礎設施和景觀風貌進行整體提升;引入社會資本萬科集團,對文物及歷史建筑進行修繕,由具有街區運營經驗的團隊進行整體運營管理。
借助原住民和鄉賢力量。如福州永泰縣現有152個莊寨,發動宗親力量,成立了38個莊寨理事會,在搶修莊寨本體、推動招商引資、已落地業態運營等方面,讓重點莊寨做到不塌、不漏、不倒。在永春,從本地人入手,引導扶持村主干、能人利用歷史建筑經營、發展特色業態,包括展館、農家樂、民宿等,讓一棟棟古厝“活”了。岵山鎮和塘溪路沿街14間閑置店鋪統一裝修風格,掀起當地古建筑修復利用熱潮;永春五里街埔頭村,廢棄古厝被人改建為鄉村博物館,推動鄉村休閑旅游發展,帶動周邊群眾自籌資金500多萬元主動修繕古厝10棟。
推進“工料法”。為雇工購料法簡稱,其中“工”指人工,其費用由聘請工匠費用和村級管理人員誤工補貼構成;“料”是由村級組織自行采購的合法原材料,其價格是含稅價。村級項目招采、管理權限均下放至村委會。村委會免去前期流程及中間成本,經村民大會審議、立項,報鄉政府審批后,直接雇用本地工匠、村民,采購本地材料施工。如寧德屏南縣熙嶺鄉采用“工料法”,平均節約前期工作時間每個項目約1個月,參與投工投勞的本地村民、工匠多達340多人,通過參與村級項目建設人均增收5萬元以上。
從2014年開始,省級累計重點扶持近200個街區名鎮名村改善提升、1000多棟歷史建筑修繕維護和活化利用。特別是自2020年擴大到“十街十鎮百村千屋”,并納入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各地掀起了文化保護的熱潮,全省上下也涌現出一批做得比較好的案例。如,街區方面,福州的三坊七巷、漳州的香港路-臺灣路、泉州的中山路、長汀的東大街和南大街等;名鎮名村方面,屏南龍潭、永泰嵩口、連城培田、福安廉村、尤溪桂峰等;歷史建筑方面,連江的三落厝、漳州南靖的青普行館等,起到一定的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