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了《中國縣域工業經濟發展報告(2022)》,揭曉2022年“中國工業百強縣”。其中福建7地入選2022年“中國工業百強縣”,分別為:晉江市 ,第4名;南安市 ,第11名;惠安縣 ,第16名;福清市 ,第26名;石獅市 ,第44名;閩侯縣 ,第53名;安溪縣 ,第82名。
縣域興則百業興
在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縣域經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生態建設全局、改善民生和發展經濟密切相關,可以說縣域經濟是區域發展的基石,是高質量發展的支撐。





現階段,國際形勢波譎云詭,加之新冠疫情給國內生產帶來的影響較大 ,中國經濟面臨著較大的下行壓力,對縣域經濟產生了較大沖擊。
縣域興則經濟興,縣域強則經濟強?h一節處在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的重要基礎。
有人說“北上廣深是中國的幻象,縣域才是中國的本色!
有學者將中國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分為三大類:資源主導型如“全國菜園子”山東壽光,產業主導型如宇宙小商品中心浙江義烏,綜合發展型如背靠大都市圈的廣東東莞、江蘇昆山以及浙江嘉興。這些經濟發展的“模范生”,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產業,細化生產流程,提高附加值,實現讓一個產業、一個產品成為縣域產業的名片,成為經濟發展的先鋒隊。
從上榜的百強縣的發展模式中,不難看出,新形勢下,為推動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需要以理念、技術和制度為著眼點,因地制宜,立足特色產業,將縣域經濟發展活力激活,以進一步增強縣域經濟的核心競爭力。
縣域經濟發展標桿——昆山市
從榜單中我們可以看出,今年的狀元依舊是熟悉的名字——江蘇省昆山市,縱覽往年的榜單,我們發現,這已經是江蘇省昆山市連續17年位居縣域經濟榜首。那么,這位經濟學科的“狀元”究竟有何秘訣?
戴德梁行總結了三大經驗:區位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實現經濟騰飛、內外轉型;以技術為引擎,實現產業轉型升級;通過連續性強且穩定的政策,連續優化營商環境。
昆山抓緊浦東開放開發國家戰略與90年代臺資企業擴展機遇,推出“以臺引臺”策略,近年累計批準臺資企業占外資企業總數的比重穩定在60%左右,居全國第一。
為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昆山通過技術創新、人才引進等措施,實現產業由低向高轉型。
30年前,昆山就率先提出“親商安商富商”的服務理念,建立“小政府、大服務”的高效行政管理體制,多次推出全國首創措施,營商環境居于全國前列。
2021年,昆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超4700億元,具體為4748.06億元,同比增長7.8%,人均GDP達到22.69萬元,較2020年顯著增長,經濟呈現穩定恢復增長,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綜合實力繼續攀升。
晉江排名第一
今年,福建有7地入選2022工業百強縣名單,晉江市全國第四,福建第一。
福建省晉江市,多年位列全國百強縣第一軍團。晉江咬定實體經濟不放松,晉江培育市場主體已超26萬戶、上市企業50家,涌現出安踏、恒安等一大批國內國際行業頭部企業,打造形成1個超兩千億(鞋服),1個超千億(紡織),2個超五百億(建材、食品),3個超百億產業集群(集成電路、智能裝備、醫療健康)
20年來,晉江地區生產總值從277億元增長至2986億元,年均增長11.6%,財政總收入從20億元提高到257億元,年均增長14.4%,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位居全國前列,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縣域發展路子。
在前二十的榜單中,南安市位列第11名,惠安縣位列第16名,同樣表現不俗。
南安市堅定實體經濟興市之本,聚焦高質量發展,全市經濟社會事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經濟總量不斷攀升。南安市不僅秉持“實體立業”,也積極發展文旅體第三產業,在傳統產業不斷升級創新求變的同時,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孕育新動能。
2021年,南安市生產總值1536.36億元,比上年增長9.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3.44億元,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919.15億元,增長10.9%;第三產業增加值583.77億元,增長8.5%。
惠安縣聚焦文旅經濟,圍繞“強產業、興城市”雙輪驅動部署,從體制機制、招商引資、“旅游+”融合多個方面,加快文旅產業建設,拉響文旅發展新引擎。今年上半年,惠安經濟發展喜獲“半年紅”,10項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高于全市水平、其中有8項增幅位居全市前四位。
抓住下一個“風口”
中辦、國辦近日印發了《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指明推進縣域建設對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具有重要意義。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背景下,縣域經濟發展正處于風口。
黑龍江省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中心副研究員程曉紅表示:“發展縣域經濟需要樹立良性運行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以獲得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從而建立縣域經濟發展核心力!
在當前“雙碳經濟”的背景下,發展縣域經濟必需將可持續發展能力作為作為重要發展要義?沙掷m競爭力包括生態、經濟、社會可持續三個子系統,發展縣域經濟要努力實現三者的高度統一與協調發展。
要注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追求物質文明增長的過程中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把數量和質量、速度和效益有機統一起來,實現環境保護、資源節約與經濟發展協調推進,實現高產、優質、低耗、高效的發展模式。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助推縣域經濟發展的寶貴財富,它為旅游業、生態農業等縣域經濟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因此,在綠色經濟的背景下,要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提高生態環境質量,追求“長期效益”。
縣域要發展,“產業”必先行。要發展縣域經濟必須加快構建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既要鞏固提升傳統產業,堅持創新促升級、擴量調結構,推進企業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品牌升級,也要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業態,重點推進研發,設計、能源、冷鏈和倉儲物流、文化休閑旅游、健康養老、智能制造、互聯網金融等現代服務產業項目建設。
在新的時期下,縣域經濟發展充滿活力,正在逐漸成長為中國國民經濟發展新動力。